地名,是鲜活且广泛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传承。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是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符号。甘肃的地名,既有彰显刀光剑影中的“武功军威”,也回荡着大漠孤烟里的声声驼铃。即日起,微游甘肃开设【跟着地名游陇原】专栏,从甘肃这些充满汉唐风韵的地名开始,带领大家品读甘肃!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
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
摄影:刘立
兰州有什么?有流不尽的黄河水,吃不完的西北味;有摩登时尚的实力,也有绿水青山的情怀。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怒吼,到了兰州却突然变得沉静和缓,由林立的黄土梁峁之中穿行而过。兰州,南北两山夹一城,黄河是它的绶带。
兰州是一座文化旅游“宝藏城市”,当你走进它,总有不一样的惊喜在等待。
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张骞经兰州出使西域,开辟了贯穿亚欧大陆、联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使兰州成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茶马互市”和商埠重镇,在沟通和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班超出使西域、法显和玄奘取经求法、达摩讲学,都在兰州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兰州文化瑰宝众多,有文溯阁《四库全书》、宋本《淳化阁帖》、宋刻本《汉隽》、元刻本《事类赋》、明刻本《艺文类聚》、清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历代书目中极为罕见的珍本。
太平鼓、高高跷、黄河水车制作技艺、兰州鼓子、清汤牛肉面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是“中国期刊第一品牌”。《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书写了“文化兰州”的新篇章。
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可以让我们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文物古迹间,聆听驼铃声声,触摸悠悠岁月沧桑。
黄河将兰州从中剖开,袒露出她的不平凡。大河东去,亿万年奔腾不息;丝路西延,千万里绵亘不绝。金城兰州,有塔影河声的艳丽,烟雨兰山的惊奇,丝路古道的足迹,有历史温存的气息,诗人吟颂的情趣,更有钟灵斯地,杨柳依依。
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兰州沧桑历史的见证——黄河古渡金城关、霍去病“着鞭戳地、五泉涌出”的五泉山,“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等,这些都可谓是历史对于兰州这座城市的厚爱,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还有“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兰州丹霞,绵延百里,一片褐红,如一座熊熊燃烧的火焰山,壮丽而又炫目。
无论生在哪里,身处何方,当一碗热腾腾的面端到眼前,足以温暖我们的心。
在兰州,公认的主流早餐就三个字:牛肉面,再亲切些——牛大。许多兰州人每天早餐的第一句话,大概都是:“老板,来一碗牛大!”
对于兰州人来说,牛肉面是可以私人定制的早餐,“师傅,下个二细,辣子多些蒜苗多些”,食客可以自由选择面条粗细及分量大小,辣子、蒜苗各多少,是否辅以肉、蛋及小菜,按需搭配,满福滴很呐!
上好的兰州牛肉面讲究的是“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清汤最佳,白的萝卜,红的辣椒,绿的蒜苗和香菜,黄的透亮的面条,看着就让人食欲大振。再加套肉蛋双飞——大片的牛腱子肉配上茶叶蛋,绝对让你吃得舒坦。兰州的美食种类丰富,除了“兰州牛肉面”,还有很多让人回味无穷的特色美食,比如甜醅子、灰豆子、酿皮子、牛奶鸡蛋醪糟、软儿梨等。
甜醅子,兰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消暑饮品。“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
灰豆子,凡是兰州的小吃店,大多都会有灰豆子卖,无论是冬寒夏热,兰州人对灰豆子的热情总是不减。
酿皮子,被称为“最经济实惠”的风味小吃,有菜、有饭,还是“快餐”。兰州最有名的是高担酿皮,其制作和普通酿皮稍有差异,主要是蒸制过程中不加入食碱,不提取面筋,所以柔劲较强。
牛奶鸡蛋醪糟,在兰州是一款“流行”美食,蛋花柔软、滑嫩爽口、香甜略酸,色香味俱全,尤其在烧开的牛奶醪糟中打入鸡蛋花,再撒入“灵魂”葡萄干、枸杞、花生、白糖,成品黄白相间,奶和米酒的香气令人陶醉。
兰州软儿梨,以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的“世界第一古梨园”——什川百年古梨园最为有名,什川软儿梨,也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冰激淋。
兰州等你来,与千百种美食相遇,与千万个人相识,与千百态人生相知相惜。这里不仅有大风和烈酒,还有洒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