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东山岭
旧时驻兵安营驻扎的地方叫寨,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且四周有围墙栅栏的地方也叫寨,比如我们和平县城东山岭,也是一个寨。
而古代那些起义军和土匪强盗聚居的地方,人们也是叫寨子,唐代较为岀名的有“瓦岗寨”;
上世纪最岀名的当数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大寨造就一个陈永贵,而且毛主席当年提岀“农业学大寨”,这就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地方。
我们和平县有彭、林、古三寨,这三个寨也是很有名气,林寨有“古村落”,彭寨有“敦厚围”,古寨有“小延安”。
林寨:相传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出50万大军开拓岭南,任命赵佗为龙川县令,赵佗建治佗城后,为了屯兵积粮及防备北方来犯之敌的侵袭,派出林可将军在此筑寨据守,故名林隘,后来随着语言的演变,渐渐地人们将林隘称为林寨。
彭寨:彭寨镇历史悠久,早在秦始皇三十三年,龙川县令赵佗派林可将军镇守林隘时,同时派岀彭将军在此地白芒围扎营筑城,后来就成为彭寨治所。著名的敦头蓝就在彭寨。
古寨: 因绿林好汉在狮子山占山为寨,严重扰乱当地社会治安,林寨守军林将军派岀副将古风将军将乱贼剿灭。此后,古风将军在这里扎营守寨,因此地有一石山形似鼓状,钟灵毓秀,乡民们赖于鼓山福荫,得以安居乐业,故取鼓字谐音,与古将军英名相合,顺理成章地称此地为古寨,如今古寨小延安很岀名。
———林寨古村寨
彭、林、古这三个寨毗邻江河,交通便捷,土肥水美,财茂粮丰,在和平县有着举足轻重地位,。
——古驿道
在文化革命时期,上山下乡的知青还曾闹过笑话,他们抛开这三个鱼米之乡的寨子不愿意去,偏要去青州这个地方,这里山道九转十八弯,上坡36里,下坡也是36里,其时人口较少,交通不便,山岚瘴气,真叫那些知青们“哑子吃黄连,有苦不敢言”
————常见的寨子
其实我们和平各镇各村,叫寨的地方多着呢!在和平乡村还有:高寨、矮寨、古云寨、密石寨、火桶寨、石寨、寨子坝、寨脚下、余屋寨、寨湾、寨西、寨顶、石头寨、石龙寨、鹅颈寨、平顶寨、万家寨、新寨、寨肚、寨背、富寨、雅石寨、双公寨、牛龙寨、牛角寨、寨标、石英寨、高英寨、美石寨、犁壁寨、狐狸寨、冬瓜寨、腊烛寨、铁金寨、罗格寨、刀背寨、阿髻寨、蛤蟆寨、石家寨、番瓜寨、寨下、丰寨、鸡笼寨、乌石寨、寨尾山庄、湖洋寨、牛颈寨、老石寨、老伯寨、鲤嫲寨、旗山寨、寨头村、六湖寨、塘心寨、新寨、老寨、八寨村、星塘寨、树头寨、、、、、
———下陵石寨
有些寨子还有很多同名的,如石头寨、密石寨、寨背等,就有好几个。
————林寨古云寨
在众多的寨子中,林寨的古云寨是很有历史的:
———林寨古关
和平县林寨镇扼三省咽喉,四面环山,为百越屏障、一江穿越、是水陆之要道,历来是东江上游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 地,林寨镇并非因茂密的森林而得名,而是秦朝时期林将军在这里筑寨据守,息乱兴业,由于有建树,朝庭就将这片地方封赐给林可将军,林寨成为龙川古县第十二都。悠悠二千余年,遗有林氏盛世留痕和独具中原文化的林屋古井,仍残存着浰江古码头和林寨至义都的古驿道。
————林寨古云寨
北宋时期,林寨古村设有驻军城防,城中立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墙外围有护城河,由于当时宋朝与元、金战乱频繁,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战乱中多战死沙场的双方将士和有客死他乡无人认领的尸体,为安葬这些死者,宋哲宗绍圣年间(1095年),当地政府划岀浰江河边一座小山专门设置“漏泽园”,用来收殓战死沙场的外地将士和外地前来此地经商逝世的客商,以及江河上飘浮而来的无主死尸,在此埋葬。因此,这座“漏泽园”成为政府安葬贫苦者骸骨的公共墓地,久而久之,人们称这座山为:孤魂山,孤魂山意即安葬孤魂野鬼的荒,山上早前曾立有一“游魂祠”,祠联是:“莫在郊外啼夜月,应为祠里笑春风”。在山窝里还建有一座为招魂异地野鬼、安葬外地兵丁客商的神庙,漏泽园事业离不开寺届僧众的支持,墓园的埋葬活动、维护管理需要寺庙里的僧人参与,孤魂山神庙大受外来人的礼拜,漏泽园建造及管理在当地发挥着十分突出的作用,为社会慈善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旧时孤魂山漏泽园的基本情况:漏泽园内立有砖墙,墙内环山“公墓”有三排,东西走向,长约1000米,整体横穿有排水沟,沟宽二尺,呈斜形向低处排沟水,每道墙下可埋葬数十至数百人,分散性墓葬分为若干穴,有座东朝西,或座北朝南,每穴占地宽一丈,多为竖穴土坑墓,且密度较大,埋葬时掘地五尺,整座山根据山形预测,自古以来在此山可能葬有数千人。
据民俗专家考证后认为,北宋时期我国已有福利慈善机构的存在,林寨这一处漏泽园“公葬山”,为研究宋代社会下层贫民生活以及国家的救助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实行仁政,通过设立一些福利慈善机构来缓和社会矛盾。北宋政府设立的漏泽园制度,体现着政府重视风俗教化功能,所以说北宋时期官方福利慈善事业是比较发达的。
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元兵攻入汀州,文天祥率部迁移漳州,后进入梅州,元军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恒所部进攻文天祥的据点。文天祥没有预料到李恒的兵这么神速,他急召集宋兵奔赴循州,后来文天祥闻林寨古城守军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大宋,即亲到林寨古城搬兵,援战至循州,在林寨期间,文天祥曾亲临“公葬山”拜祭历代以来战死沙场的无名将士。
1368年陈友谅旧部被朱元璋穷追猛打,曾在此躲避,死伤的官兵葬于此山,生还者隐居礼士镇苏坑,改姓殷氏。
————林寨古云寨贞节亭
清朝雍正年间,下镇村陈姓十五世孙、布政司经历陈济士将此孤魂山改名为古云山,民国元年(1912年),林寨名绅陈襄廷、陈式铭、陈仿邹等将古云山西侧山顶掘平,建造林寨乡国民高级小学,建学校时在地基下曾挖出一条近百米长的有线纹青砖墙基,属先民留下漏泽园的墓砖墙遗留旧址;据当年参与古云建校的百岁老人陈华昌介绍,当年发掘的墓葬内大都有墓志顺序编号、死者和有关家属姓名,以及葬埋日期等内容。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林寨富绅陈佰厚为感恩慈母孀守之劳,上书广东省民政厅长吴铁城,请求恩准在古云山麓兴建纪念亭,吴铁城欣然批准,并题书《德符真顺》,清朝遗老、书法家、文章家、未代榜眼朱汝珍先生为林寨六角亭题匾《栉比松筠》
———林寨乡村美景
1965年下镇村陈振雄在輋地里挖出古墓数穴,砌墓道的是线纹青砖,从一、二、三、.四号墓连贯出土器皿有古埕、盆、缸、碗等,只因工人无文物知识,未看凊坟墓碑文,无法确定年代,由于忌讳坟墓,所以不太在意,只为开荒耕种经济作物。
1978年,因原浰江中学地处低洼,后搬迁到古云山上新建开设有初中和高中部的完全中学,原残存的漏泽园“公葬山”被彻底清除,昔日阴森森的孤魂山,变成培育英才的芳草地。
和平县林寨古村残留的北宋时期漏泽园 “公墓”,更加印证林寨文化之乡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北宋时期林寨古村已有福利慈善机构的存在,体现着华夏文明的仁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