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敖包是这样子的!那年,我与老婆子去内蒙古看草原,特意去体验敖包相会!
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看电影,每逢县电影队下乡,那高音喇叭一响,飘出来的歌声就像磁石一样,把我们牢牢地吸了过去。大家早早地洗澡,早早地扛着板凳占地为先,俗称为“霸位”。每当放映《南征北战》、《上甘岭》之类的战斗片,大人和小孩都会异口同声地伴着解放军的冲锋,而欢腾雀跃。那时候,每看过一场电影,足足可以高兴一个多星期。
那时候,喇叭里最热门的歌是:“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悠美的旋律只觉好听,我们并不知歌名叫《敖包相会》,只知道“十五月亮”。后来从歌本上知道这首歌《敖包相会》名曲,卡拉ok时,偶尔会点上它,但敖包是什么东西?我们一点都不知,还以为敖包就是蒙古包。
2017年5月,我与爱人随团去内蒙古希拉穆仁大草原旅游,有幸亲身体验敖包。那天早餐后,我们乘旅游大巴从呼和浩特一路西行,车子翻过阴山,就进入了草原地区。
到了马场营地,一下马有牧民献上蓝色的哈达,给我们奉一杯下马酒,让人颇感荣崇!然后乘坐马拉车,向着敖包山、沼泽地和牧民蒙古包进发。
我们坐在马车上,马儿费力地拉着车子,车轮时而陷入松软的坭沙路,马伕扬手指向前面一个低矮的小山包,说那里就是敖包山。
马场营地距敖包山有将近三十分钟的马程。刚开始我们有说有笑的,时而颤得前仰后倾,大家显得兴高彩烈。一会儿马儿快跑起来,耳边骤然冷风呼呼,使人感到丝丝寒意,
我们抑制不住对敖包的神往,叫马伕策马扬鞭,颠簸好一阵,马车终于停了下来,一下车,才知道敖包其实是个石头堆,有点像我们家乡建房时备料垒的石方堆子,石堆上插有柳条,围栏牵挂着一些彩色塑料布或衣袍布块和一面旗帜,形状酷似烽火台。
敖包不是庙宇神坛,是蒙族牧民拜神感恩和祈福的地方,据马伕包大爷说:敖包是即是" 堆子" ,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在茫茫的草原中,没有可以指路的标识,镇村部落、游牧分界无法界定识别,人们就垒石成堆或垒土成堆,作为路标和界标,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人们每逢外出游牧,或路过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每个参拜的人,要往“敖包”顺时针绕三圈,逆时针绕三圈,然后添上几块石头,意味着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心灵寄托,然后才骑马上路。据说以部落为单位,每年都会在农历五月中旬,举行“祭敖包会”的习俗。
牧民住的部落没有树林,没有神坛殿宇,部落里的蒙古包,一个挨一个的,青年小伙和心爱的姑娘根本找不到能有遮掩或较为偏僻的地方谈情说爱,他们只能到敖包山去相会。
敖包山是一种标志,就像和平县的六角亭,是人们约会见面的圣地,敖包也是一句暗语,所以人们千古传唱的《敖包相会》,正是这个意思
我们参拜的这座敖包,前面竖有一支三叉大戟,游人佇立杆前,手扶大戟,骤时显岀一股粗犷的蒙古汉雄风,大家摆出一个个酷酷的造型,还真像成吉思汗气盖大漠之英雄气概。
过了一会,我骑上骏马,站立在这座敖包面前,凝视良久,发思古之幽情,久久没有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