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温度适中,阳光温柔,正是一年中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
不过,总有一些游客在旅游时出现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考虑到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容易着凉感冒,很多游人就把上述症状当感冒来治,怀揣一些感冒药,游到哪吃到哪,以为可以改善症状。其实,上述症状并不一定就是感冒,而极有可能是“秋季花粉过敏症”。
众所周知,秋季的气候特点是不冷不热,天高云淡,但空气干燥,风速较大。而从物候角度说,秋季又是植物成熟的季节,也是许多草本植物花粉的传粉时节。干燥的空气,较大的风速,以及大量的植物花粉,使得包括过敏性鼻炎在内的一些过敏病症的产生,具备了起码的条件。而多数旅游景点的植物都很丰富,地势都比较空旷,能导致秋季花粉过敏症的主要植物(如有蒿草、豚草),其种子伴随花粉散播于附近的空气中,如接触到过敏体质的人,极容易诱发过敏症状。一般来说,花粉能够致敏必须具有抗原性,没有抗原性的花粉不会引起花粉症。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大气中的尘粒、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可导致花粉表面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异,使原本不具抗原的花粉也使人产生过敏性反应。这可能是近些年(尤其是工矿城市)花粉过敏性鼻炎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此提醒那些有过花粉过敏史的人,春秋时节尽可能地避免外出旅游。如果要出行,不仅要随身带好适宜自己的脱敏药物,还要少去那些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尤其要避免进入菊花、百合、桂花、月季、秋海棠等过敏源多的景区。同时还要关注气象条件,主要是风和湿度:秋日多风的晴天,最容易犯病;而阴雨天,则不易过敏。一些旅游城市的气象部门在春秋季节发布“花粉指数”预报,这对过敏患者就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当“指数”偏小时,说明花粉浓度偏低,可以外出;而当“指数”偏大时,说明花粉浓度偏高,不适宜外出。